洪水題刻一般以橫線或特殊符號記錄洪峰水位,同時多記載最高洪峰水位發(fā)生時間,有的還記載洪水漲退的具體時間,對研究流域水文歷史具有重要意義。
汪家院子洪水題刻共有兩則,均位于忠縣忠州街道紅星社區(qū)長江北岸,1983年被公布為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。
圖片來源于《長江三峽工程水庫水文題刻文物圖集》
第一則刻于1153年,內(nèi)容為:“紹興二十三年 癸酉 六月二十六日 江水泛漲去耳 史二道士 吹篪書刻 以記歲月云耳。”《詩經(jīng)·小雅》中有“伯氏吹塤,仲氏吹篪”之句,此則題刻使用了“仲氏吹篪”的典故,特意題有“吹篪書刻”。其記載了南宋紹興二十三年六月二十六日,洪水退去后,史二道士在被洪水淹過的石壁洪痕前吹奏樂器,祈禱神靈,并在石壁上銘刻此次洪水的情況。
第二則位于第一則旁邊,刻于1227年,內(nèi)容為:“寶慶三年 丁亥 去癸酉七十五年 水復舊痕 高三尺許 六月初十日 嗣孫道士史襲明書記。”其記載了史二道士嗣孫史襲明所記內(nèi)容,記錄的是此次洪水水位比75年前洪水水位要高3尺多,即1米左右。
圖片來源于《長江三峽工程水庫水文題刻文物圖集》
寥寥數(shù)十字,卻記載了驚人歷史。據(jù)《川江洪水調(diào)查報告》等相關文獻載,第一則南宋紹興二十三年的洪水題刻是長江干流發(fā)現(xiàn)最早、水位最高的洪水水位題刻;第二則南宋寶慶三年的洪水題刻是長江干流附近4處該年水位題刻之一(其他3則中1則在四川鄰水縣,另兩則在重慶渝北區(qū)),其顯示的洪水屬長江干流歷史上位列第二的特大洪水。
忠州博物館內(nèi)汪家院子洪水題刻復制品(拍攝:毛倩)
這兩則小小的但意義重大的洪水題刻仿佛在無聲警示后人:洪水無情,不要將房屋建造在這個警戒線下。三峽工程蓄水后,這兩則洪水題刻均被淹沒于水下,但它為三峽工程最終確定壩高提供了強有力的依據(jù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