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首頁 > 云游重慶 > 巴渝文脈 > 正文

江津:傳統(tǒng)文化在鄉(xiāng)村沃土中生根發(fā)芽

準備登臺。賀奎 攝

在重慶江津先鋒鎮(zhèn)鶴山坪,一群鄉(xiāng)村里的孩子與川劇結緣。傳統(tǒng)文化在鄉(xiāng)村沃土中生根發(fā)芽,純真的少年汲取著養(yǎng)分,開出夢想之花。

“注意腳步,方位,踩好鼓點?!?月29日,位于先鋒鎮(zhèn)鶴山坪上的麻柳小學,川劇學習小組的孩子正在專業(yè)教師的指導下排演戲劇,戲裝、扮相、走位,孩子們做得中規(guī)中矩,臺下老師指導得認認真真。

學校川劇表演。賀奎 攝

川劇,古稱川戲,起于晚唐,成于清代,流傳于巴蜀大地和云貴。2006年5月20日,川劇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在江津這所只有179個學生的鄉(xiāng)村小學,川劇正在得以傳承。

傳承

“全校孩子清一色來自農村,學生人數少,經費不多,但學校承擔了孩子們學戲的全部費用。”學校校長鄭遠已到任8年,正是在他上任的2017年,學校借助江津區(qū)“一校一品”建設大環(huán)境,將川劇確立為學校特色教育課程。

老師們?yōu)樯吓_的孩子化妝。賀奎 攝

孩子們在專業(yè)教師的指導下練習基本功。賀奎 攝

“唱的時候,頭要抬起來,眼神很重要,要讓觀眾看到你的自信!”每周三是專業(yè)老師來校指導的日子,黃繡蕓、李惠文、戴信云、楊小利、李紅軍等一批原江津川劇院演員,聽說學校的想法后,先后成為學校的專業(yè)指導教師,每周固定到校,風雨無阻。

指導教師帶領孩子們進行基礎練習。賀奎 攝

學戲

“站在了船頭觀錦繡、千紅萬紫滿神州……”學校主席臺旁落滿樹葉的角落,五年級的韓玉嬌正在做上臺前的練習,一曲《人間好》唱得清脆而婉轉,雖然身段沒有成型,但身法和手勢已經有了幾分臺風。作為老師和同學們公認“唱功很好”的學生,11歲的韓玉嬌學習川劇已有3年,《漁家樂》《柜中綠》都是她的拿手唱段。

韓玉嬌在做上臺前的練習。賀奎 攝

當天,是孩子們帶妝排練的日子,打底、上粉、涂脂、描眉、畫眼、勾臉……練習完之后,韓玉嬌在老師的幫助下上妝,對于天性好動的孩子來說,動輒一個多小時的化妝過程,本身就是一種考驗。如同名字一樣,素顏尚顯稚嫩的玉嬌,扮相出來后已有了幾分嬌媚。用一位專業(yè)老師的話來說,“她身上有屬于川劇的天分。”

韓玉嬌在做上臺前的化妝。蘇展 攝

令人頗感意外的是,韓玉嬌表示自己“不是很喜歡川劇”,學戲的動力最初只是為了完成老師安排的任務。愛好和專注在一名11歲的孩子身上如此截然分明,她的想法也許正是川劇藝術發(fā)展面臨的瓶頸之一。

上好妝的韓玉嬌。蘇展 攝

矛盾

“很多詞我忘了,不過我就是喜歡川劇?!彼哪昙墝W生張譯方的話有點矛盾,但又顯得理直氣壯。在做基本功練習時,動作十分標準,很難讓人看出來只學了不到2年時間。

孩子們進行基本練習。賀奎 攝

與一些同學扮相后的靦腆不同,扮相做好后,張譯方總是毫不避諱來到同學們中間,享受大家好奇、羨慕的目光。

扮相做好后的張譯方與同學交流。賀奎 攝

與同學們玩鬧一陣后,張譯方對即將上臺的排演也沒有掉以輕心,利用上臺前間歇,她獨自一人來到校園角落練習,原創(chuàng)的現代川劇《放學路上》是她比較拿手的唱段。

張譯方在校園角落練習。賀奎 攝

在古川劇《峨眉三月》中,張譯方與韓玉嬌會同臺演出,雖然想法不同,但在舞臺上她們都朝著同一個目標在努力,川劇藝術也正是在這樣的“矛盾”下,在這里悄然推進。

張譯方與韓玉嬌正在做演出前的準備。賀奎 攝

特色

“我這個妝,比別人更有內涵!”五年級的劉嘉豪回答得干脆利落,在臺上他多數時候扮演“丑角”,略微夸張的白色妝容讓他經常覺得自己與眾不同。相較于女生們相對統(tǒng)一的扮相,男生們的扮相更有特色,生、丑、凈等常見角色都可以見到。

劉嘉豪(圖左)略微夸張的白色妝容。賀奎 攝

五年級學生戴勤業(yè)在指導老師幫助下正在進行最后的頭飾捆扎,與其他劇種一樣,川劇的頭飾不僅要體現鮮明的人物形象和特征,還要與扮演者形成和諧統(tǒng)一的舞臺審美。

戴勤業(yè)在老師幫助下進行頭飾捆扎。賀奎 攝

扮相完成的他,幾乎具備了傳統(tǒng)戲劇中小生角色的所有特征:高挑、面白、唇紅、貝齒,恰如唱段中所說,“好一位少年郎!”

未來

扮相完成后的孩子們來到敬老院演出。在鄉(xiāng)村振興的大環(huán)境下,孩子們也用自己的力量積極投身在文化振興中。

在敬老院演出。賀奎 攝

敬老院演出結束后,孩子們回到學校繼續(xù)排演,指導老師在臺下一板一眼示范,新老川劇人的傳承和碰撞,正凝固在畫面中。

孩子們帶妝上臺排練。賀奎 攝

2022年重慶市中小學戲曲展演中,麻柳小學選送的《滿江紅》獲得全市“小梅花獎”一等獎,這是全市中小學戲曲的最高獎項,其中演出主角的男生被重慶市藝術學??粗?,“撬”到了戲曲專業(yè)。校長鄭遠也認為,發(fā)生在身邊的這一事例讓不少孩子學習川劇的動力更強了。

80歲的指導教師李惠文指導孩子們排練。賀奎 攝

臺上演出人生,臺下文化傳承,今年已80歲的指導教師李惠文不僅要為孩子們排練和指導,還兼任著“編劇”。目前,他所編撰的反映江津發(fā)展和鄉(xiāng)村振興的原創(chuàng)川劇《放學路上》《鶴嶺記》已在這里排演,正是在這樣綿延的傳承中,傳統(tǒng)戲劇伴隨著時代發(fā)展正在煥發(fā)新的生命力。

(  作者:陳婷 賀奎 蘇展 周小川  )

(  責任編輯:鄧雅心  )

【版權聲明】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重慶網絡廣播電視臺(視界網)、重慶手機臺”的所有作品,系由本網自行采編或經授權使用重慶廣電集團(集團)各頻道節(jié)目,版權及相關權利屬重慶網絡廣播電視臺(視界網)所有。未經本網授權,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、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經本網授權使用的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并注明“來源:重慶網絡廣播電視臺(視界網)、重慶手機臺”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
【免責聲明】重慶網絡廣播電視臺(視界網)、重慶手機臺、掌上重慶移動終端未標有“來源:重慶網絡廣播電視臺(視界網)、重慶手機臺”或其LOGO、水印的文字、圖片、音頻視頻等稿件,均為轉載稿。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,請權利人與重慶網絡廣播電視臺(視界網)聯(lián)系,提供相關證明材料,本網將依法處理。本網聯(lián)系電話:6717586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入口

重慶手機臺